叶寻的博客

小孩能玩游戏吗

叶寻
目次

有个亲戚家的男孩让我印象很深刻。男孩现在五年级,放假的时候就宅在家打手机游戏。据我观察,应该是玩大逃杀类射击游戏,俗称吃鸡1。男孩玩的时候常说粗话,有时候是开语音骂的,一般都是骂别人玩得差。有时候也指挥别人,比如「XXX,把枪给我」。玩一个小时能说三四十分钟粗话,一个小时说的粗话比我一年都多,基本上流行的粗话都说了。我当时听到那么多粗话真的感觉很不舒服,真的是该管管啊。难道男孩家长不管吗?并非如此,男孩说粗话的时候家长也会制止,男孩就嬉皮笑脸的,似乎没认识到说粗话对别人的伤害。家长管教收效甚微,慢慢就懒得管了。

我从男孩家长那了解到男孩放假的时候基本都是一直打手机游戏,家长也尝试过没收手机不让玩,但是男孩又哭又闹,家长也是束手无策。我觉得家长已经从管教到放弃了。身为游戏玩家,我也挺理解男孩的处境的,竞技类游戏不是说停就停的。其实竞技类游戏就和体育比赛差不多,如果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途被家长叫停,那这位运动员会输掉比赛,并且可能面临处罚。这位运动员肯定气坏了,打游戏也是这个道理。

我也很理解男孩为什么那么沉迷游戏。上学本来就很无聊,放假也没事做,总得找点事打发时间,游戏刚好是唾手可得的娱乐方式。我小学的时候都是盼望周五放学在家打小霸王。我有个朋友说:「父母不懂教育孩子是因为他们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如果家长能回忆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想一想背书刷题是不是很无聊,那应该就能理解为什么小孩要打游戏,真的是要放松一下啊。家长既不想了解游戏,也不想让男孩打游戏,就只能用没收手机这种没用的手段。

小孩玩游戏没问题,不过要玩适合的。玩游戏也有讲究,不是随便玩的。首先我推荐用家用游戏机玩游戏,目前主流的厂商是微软、索尼和任天堂,买这三家最新的主机准没错。我推荐游戏机是因为里面的游戏一般都有分级,买游戏的时候看上面标注的分级信息就知道合不合适小孩玩。游戏分级系统就是用于帮助消费者选择适合的内容。美国和日本都有专业的分级机构,有专业机构给游戏分级,家长挑选游戏也更简单。以下是 ESRB(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的分级制度。

标志分级描述
E所有人其中内容适合6岁或以上的玩家。被分为此类的游戏通常包含少量的幻想或者适度的暴力,或者有轻度的不良语言。
E10+10岁以上其中内容适合10岁以上的玩家。被定为此级别的游戏通常会包含具有卡通效果的暴力、或者最少限度的争议主题。
T青少年其中包含适合13岁(英文Teen指13-19岁青年)以上的玩家的内容。此级别游戏会包含暴力、争议主题、粗鲁幽默、少量血腥。
M成熟其中包含适合17岁以上玩家的内容。此类别游戏有强烈的暴力血腥粗口宗教的内容。
AO仅限成人其中包含内容只适合18岁以上的成人。此类游戏通常有强烈的暴力倾向、明显的性和裸体场景。
RP有待评级产品已经提交ESRB审定,正在等待分级结果。这个标志主要是在游戏正式发布前的宣传材料中使用。而在可能分级为T级或以上时,会加入一句"May contain content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可能含有儿童不宜内容)的免责声明。

我觉得男孩玩的大逃杀类游戏真的不太适合他的年龄。我不知道他具体玩的是哪款游戏,我就查了同类型的 PUBG Mobile。PUBG Mobile 的分级是 Teen,也就是 13 岁才能玩,而五年级的学生一般是 11 岁,这显然不适合男孩玩。其实我也想知道他玩的是啥,但我真的很讨厌别人说粗话,就没过去问,只好靠猜了。

从游戏内容上来说,我也觉得不太合适。大逃杀类游戏经典模式是这样的:把 100 个人丢到岛上相互厮杀,最后存活的队伍或人胜利。100 个人里面赢家就只有 1 个人或队伍,剩下的都是输家。这是很残酷的游戏,要是一直输肯定充满挫败感。我看男孩常常骂人,估计是没赢多少局。我觉得玩游戏就是为了开心,玩单机游戏就挺好的。单机游戏关卡难度一般都是固定的,玩家只要技术进步了,就能过关,这样也会有持续的快乐。而竞技类的游戏是和人对抗的,玩家技术进步的时候可能匹配到的对手也强了,所以总是有输有赢。竞技类游戏真的不适合每一个人,菜鸟体验就差。

以上只是我作为游戏玩家的一些思考,「小孩怎么玩游戏」这个问题肯定不是那么简单。中国一直有污名化游戏的现象,2000 年光明日报称电脑游戏为「电子海洛因」,同年国务院发布游戏机禁令,直到 2014 年上海自贸区细则发布后才解禁游戏机销售。2006 年甚至出现了惨无人道的网瘾电击疗法。需求决定供给,只要还有家长有驯服孩子的需求,那这些粗暴的行为矫正机构仍然会横行霸道。

看到那么多污名化游戏的现象,我真的特别难过,孩子打游戏有什么错呢?很希望有人能出来为游戏正名。后来我真的读到了一本为游戏正名的书,叫做《边游戏,边成长》。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带小孩玩游戏的书,作者是心理学者叶壮。作者不仅支持自家小孩打游戏,还列举了打游戏的好处,我读的时候真的特别感动。以前我看论证打游戏合理性的文章说游戏只是一项娱乐活动,没什么特别的。《边游戏,边成长》就高超多了,它说打游戏的好处。

比如经常玩动作游戏的人,眼睛更容易注意到一些细节,这在审题、阅读论文以及看药瓶上的小字时,都十分有用。

除了注意力之外,游戏玩家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也不错,这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那些不得不“三心二意”的场景,以及在学校与职场中更好地同时兼顾多个不同的任务。

好玩的游戏一定是能激活玩家情绪、情感的游戏,而优质的游戏也会通过激发孩子的情绪感受,帮助孩子更好地收获多样化的情绪体验,甚至排解压力。

哈佛大学主要的教学医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腹腔镜外科医生每周能玩超过三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在手术中的错误就会比他们那些不玩游戏的同事少37%。

一个打游戏认真的孩子,起码具备了“认真对抗压力”的能力,他只是有可能不愿意把这种能力用在学习上罢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这种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优质技能,并且不少游戏对培养这样的能力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

——《边游戏,边成长》

我前面写那么多,真的希望消除大家对游戏的偏见,希望不要有孩子被改造了。在现实中遇到男孩这样的「网瘾少年」,我心情就很复杂,我很同情他被家长阻止打游戏。我想了解他玩的是什么游戏,但听到粗话就不想靠近。我也想帮帮他,但又觉得很无力。如果要帮他,肯定要改变他家长对游戏的误解,这已经超过我能力范围了,人的观念真的是很难改变啊。我想带他玩既适合他又好玩的游戏,但会不会玩了之后他就缠着找我打游戏,我也没那么多时间陪他玩。会不会玩了之后他让家长也买台游戏机,那我不是加剧了矛盾?这事真的挺复杂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参考资料 #


  1. 在绝地求生游戏获得第一名后屏幕会显示「大吉大利,晚上吃鸡」,所以绝地求生亦被成为「吃鸡」。 ↩︎

标签:

giscus 评论。如果评论未加载,giscus 可能被你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屏蔽。